Friday, October 27, 2006

《天水.圍城》還是《天水圍.城》?

第一次看到這沒有標點符號的歌名──《天水圍城》,一下子被「天水圍」三字吸引,直覺是「『天水圍』的城」,浮現腦海的是天水圍這地區的面貌和對它的印象,但其後細心閱讀歌詞,發覺填詞人想表達的又似乎不限於此。

 圍住了的血汗 圍住了的跌宕 圍住了當初的駭浪
 圍住了的症狀 圍住了才易碰撞


 「城」這概念,一直是學者,尤其是研究香港文學作品的學者所喜歡拿捏的題材。香港這個處於「夾縫」的地區,夾雜了中西文化,且因政治及社會因素而令很多獨有的現象和複雜的社會問題在這小小的地區出現。如:居港權、單程證、自由行等;再引申出來的是一家團聚帶來的家庭問題,自由行所帶來的非法勞工等社會問題。儘管如此,香港這個城的特質仍然是學者欣賞和熱衷研究的對象。

 天水圍曾經一度被視為「棄城」──居民多為新移民、低收入或少數族裔人士,而政府的配套設施亦嚴重不足。曾經有一段時間,居住在某一個屋村的婦女因受丈夫「包二奶」之苦,甚或有自尋短見的,使該屋村被稱為「大婆村」。近年,經濟逐漸復甦,加上興建了濕地公園,該區的怨氣似乎逐漸減退,但這是否代表居民的生活質素已大大地改善?

 圍住了冰雹 圍住了刻薄 圍住了爭吵的配樂
 圍住了升學 圍住了收獲 圍住了便了解何謂罪惡
 自成一國 但見他 找尋快樂
 然後卻 愈來愈渴 愈來愈覺 沒能力去闖出沙漠


 無意猜測填詞人到底想表達天水圍的實際情況,又或是展現整個香港處於的夾縫位置,但肯定的是:圍城這概念,既形容了天水圍也形容了整個香港。可悲的是── 我們都無法闖出香港這個沙漠!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人擠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 親身真正感到 寸地尺金
 人便會無餘力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這歌的原唱者有提及填詞人有意在詞中帶出一些環保的信息,「赤地太濕,這地球沒芳草」相信是這個意思;但若再加上「文明繁盛有甚麼好?」,相信也可以解釋為新移民帶期望來到香港,赫然對文明城市的失望。這段副歌重複了三次,加強了這種控訴式的表達的張力。
 圍住了的國度 圍住了的血路 圍住了他都肯照做
 牆沒有給拆掉 城沒有給棄掉 牆令到他攀登進步

 最尾一闋,雖然說出我們都擺脫不了圍城這個現實,可是,正因為這種壓力,「牆沒有給拆掉,城沒有給棄掉,牆令到他攀登進步」。無論天水圍也好,香港也好,始終未被遺棄,令我們攀登進步……

2004 Sing Pao Newspaper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成報報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刊於《成報》客座小品 2006.10.26
感謝:
1.《成報》編輯,讓我的隨心之作刊登於報上。
2. 李克勤的歌聲和林夕的詞,讓我有機會深思。

連結: http://www.singpao.com/20061026/feature/882682.html

Sunday, October 08, 2006

答錄機的自述

上課了
把卡式帶放進我的咀裡

老師喃喃地讀
CE's speech at reception……’
「行政長官香港特別……. 」
有一句沒一句
你沒耐煩的聽


瞥見鄰座的同學張開口
把英文翻成中文
然後
又把中文譯成英文
你還是
沒有把話傳給我

是老師沒有說清楚
還是你沒有留心聽 ?

(你知道嗎?
這要算分數的)

「不只這節課
每節課都要算分數」
老師這樣說

嘟……

打開我的咀
你把卡式帶退了出來

2006.10.8

刊於《月台》第九期 2006.12

Monday, October 02, 2006

靈魂和肉身對談

我看見抽離身驅的靈魂和肉身對談 ──如何將紅海撥開
讓祂的子民徐徐走過
如何將子爵分成兩半
如何把盛夏的烈日融和成冷冬的積雪
我懷疑
為什麼
最後一片葉子沒有掉下
為什麼
夏季愈來愈長, 而
我們還期待九月的晚上尚有颱風來訪
到底
祂是否容許那個無風的早上
那些人
肉身隨火光煙滅於風中
如果生命是一個永無復止的循環
如果生命以後還有生命
我盼望
浮沙上的螞蟻
被風吹倒  爬起來
又吹倒  又……
在歲月的軌跡裡
尋覓沙灘上失落的詩句
為自己積累在地上的一分一毫
卻忘記
自己只是轉身就走的過客
如果生命是一個永無復止的循環
如果生命以後還有生命
我相信
如果生命走到盡頭
靈魂必須抽離肉身
如果生命之後還有生命
如果
野地的花  天上的鳥
浮沙上的螞蟻
不需耕種  無需收割
是我們的追求
如果
春天永遠溫暖
靈魂永遠不會衰老
生命以後還有永恆的生命
秋季不再淒清
而
寒冬的盡頭
是陽光

2006.9.28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