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1, 2011

Time is up!

不徐不疾
在命運的大海
游弋

滴答    滴答    滴答

曾和她擦身而過
的我
那個微涼的夏季
大學飯堂
(喝著冰凍的檸檬茶
(吃著剛炸起的雞髀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游弋
在生命的年輪
你無法覓得她的軌跡
‘To be or not to be’
‘Go or not go?’

從來
你我他和她都只能窺見她的一點 .......

(對不起
‘Time is up!’)

在人生的迷宮
向左向右
前進抑或
後退?

(對不起
‘Time is up!’)

三小時的考試
你打算用7200 秒草稿再書寫 
(然後) 3600 秒溜走

(對不起
‘Time is up!’)

她也許是個沒耐性的小孩
偶爾給你碰上她
請別猶豫
請別停下思索
請你抓緊她

因為
你和我和他和她都一樣

對不起
‘Time is up!’

  
2010-10-31 於家中
2010-12-11 修改


刊於《香港文學》316期 2011.4

春夏秋冬

把目光停留在月曆上
察看你游走的軌跡

九十天
浮游在赤道與北回歸線

    午夜時份
回到北回歸線
用一天的熱力
灌溉整個炎夏

九十天
從北回歸線返回赤道

九十天
從赤道走到南回歸線

很久以前
我們早已習慣沒有風雪的冬天
我們穿著短袖衣服迎接聖誕或者
新年的來臨

(是氣氛驟變的關係嗎?)

在你游走的時候
我們習慣你不同的名稱
或許
四季的特徵早已從你腦海中剔除
或許………….


寫於2009年夏至    酷熱的下午
2010.12.11 修改

刊於《香港文學》316期 2011.4

Monday, January 10, 2011

寫詩的過程

坐在電腦前
凝視那跳躍的浮標
滴答    滴答    滴答
熟練地碰觸鍵盤的手指

(•••••••)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還是未能併出一幅理想的藍圖

(從你我眼神交換的一刻開始
我已經知道•••••
為什麽?)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還記得如何執筆嗎?

2011.01.5-10

Saturday, January 01, 2011

距離

離開教室走到車站
穿過汽車鳴笛聲
夾雜著喧鬧沸騰的人聲
我們談論著無關痛癢的話題
肩並肩的
聆聽彼此的沉默

是充滿汗水的十月
狹小的教室
不經意的
指尖偶然的碰觸
五毫米

小休時
十分之一秒
從我身邊擦過

一星期、七天、一百六十八小時
描畫我們的循環
是這樣的距離
成了習慣

五毫米
無法打破慣常的沉默

然而
(我們用冷冷的電郵
傳來熱切的問候
「沒事吧手術做得怎樣?

同住這小島
習慣了電子郵件
習慣了面書推特微博*
而我們卻無法拉近
人和人的距離



2010.12.18  寫於一個回暖的晚上
刊於電子詩刊《詩++》第二期 (20111月號)

*面書 (Facebook), 推特 (Twitter), 微博 (新浪網站創立的內地版 Twitter), 都是現今最流行的社交網站和網絡服務。

Friday, April 20, 2007

再來的時候

無法體會
如何搬進這狹小空間
如何打呵欠
如何伸展身驅
想起那天
一秒
一個
按鈕
盛和衰都隨數千度的火爐消失了
同一幀照片
流落在若干年後的今天
流落在迥異的時空
(再來的時候
你會怎樣和我相認
?)
曾經, 我很想知道
為何等不到你回來簽署學生手冊
每年的九月一日
學校看透了我們的孤寂
; 直至 ──
那天母親給公共小巴輾傷了腿
你匆匆忙忙趕回家
和我上學去
曾經, 你和母親吵架
帶著我
, 你不曉得應往哪裡去
然後
我們看電影
我們吃大排檔
很晚很晚
我們才回家
……
(再來的時候
你會想起我是誰
?)
這是無法變更的事實
曾經
我們如此親近我們總會對照兩次
你可過得富足麼
?
我們並不知道
, 然而
從你堅定的目光
我們相信
你已從外面的世界展開你的新生活
無法明暸
肉身如何抵抗數千度高溫、化成灰塵
身驅如何跟靈魂分割──
(據說,
當人離開世界
, 靈魂抽離肉身, 體重就會減輕一點。)
曾經 我們習慣對照兩次
你永遠年青的容貌
永遠的那個微笑
永遠
……
(就算你壯闊胸膛, 不敵天氣, 兩鬢斑白都可認得你)
2007.4.20 0105
刊於《成報》秋螢詩頁第33期 2007.5.6

Tuesday, March 20, 2007

我和我的距離

從出廠那天
你注定要為愛美的少男少女服務
從沒嫌棄
那點濕潤的藥水 ──
那是供給你身體的養分

一天、兩星期、一個月或者一年
都是你慣常的名字
有時,穿上藍的黃的紫的紅的衣裳
總會給少男少女惹來好奇的目光

在你搬進來的那一天
(雙眼感到不安)
把你的身驅融入我的眼內
(兩行眼淚緩緩滑下)
甚麼時候
你已成了
我和我的距離 ?


2007.3.20 0205

刊於《秋螢》復活號第四十六期 2007.4.15

Friday, October 27, 2006

《天水.圍城》還是《天水圍.城》?

第一次看到這沒有標點符號的歌名──《天水圍城》,一下子被「天水圍」三字吸引,直覺是「『天水圍』的城」,浮現腦海的是天水圍這地區的面貌和對它的印象,但其後細心閱讀歌詞,發覺填詞人想表達的又似乎不限於此。

 圍住了的血汗 圍住了的跌宕 圍住了當初的駭浪
 圍住了的症狀 圍住了才易碰撞


 「城」這概念,一直是學者,尤其是研究香港文學作品的學者所喜歡拿捏的題材。香港這個處於「夾縫」的地區,夾雜了中西文化,且因政治及社會因素而令很多獨有的現象和複雜的社會問題在這小小的地區出現。如:居港權、單程證、自由行等;再引申出來的是一家團聚帶來的家庭問題,自由行所帶來的非法勞工等社會問題。儘管如此,香港這個城的特質仍然是學者欣賞和熱衷研究的對象。

 天水圍曾經一度被視為「棄城」──居民多為新移民、低收入或少數族裔人士,而政府的配套設施亦嚴重不足。曾經有一段時間,居住在某一個屋村的婦女因受丈夫「包二奶」之苦,甚或有自尋短見的,使該屋村被稱為「大婆村」。近年,經濟逐漸復甦,加上興建了濕地公園,該區的怨氣似乎逐漸減退,但這是否代表居民的生活質素已大大地改善?

 圍住了冰雹 圍住了刻薄 圍住了爭吵的配樂
 圍住了升學 圍住了收獲 圍住了便了解何謂罪惡
 自成一國 但見他 找尋快樂
 然後卻 愈來愈渴 愈來愈覺 沒能力去闖出沙漠


 無意猜測填詞人到底想表達天水圍的實際情況,又或是展現整個香港處於的夾縫位置,但肯定的是:圍城這概念,既形容了天水圍也形容了整個香港。可悲的是── 我們都無法闖出香港這個沙漠!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人擠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 親身真正感到 寸地尺金
 人便會無餘力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這歌的原唱者有提及填詞人有意在詞中帶出一些環保的信息,「赤地太濕,這地球沒芳草」相信是這個意思;但若再加上「文明繁盛有甚麼好?」,相信也可以解釋為新移民帶期望來到香港,赫然對文明城市的失望。這段副歌重複了三次,加強了這種控訴式的表達的張力。
 圍住了的國度 圍住了的血路 圍住了他都肯照做
 牆沒有給拆掉 城沒有給棄掉 牆令到他攀登進步

 最尾一闋,雖然說出我們都擺脫不了圍城這個現實,可是,正因為這種壓力,「牆沒有給拆掉,城沒有給棄掉,牆令到他攀登進步」。無論天水圍也好,香港也好,始終未被遺棄,令我們攀登進步……

2004 Sing Pao Newspaper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成報報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刊於《成報》客座小品 2006.10.26
感謝:
1.《成報》編輯,讓我的隨心之作刊登於報上。
2. 李克勤的歌聲和林夕的詞,讓我有機會深思。

連結: http://www.singpao.com/20061026/feature/882682.html

Sunday, October 08, 2006

答錄機的自述

上課了
把卡式帶放進我的咀裡

老師喃喃地讀
CE's speech at reception……’
「行政長官香港特別……. 」
有一句沒一句
你沒耐煩的聽


瞥見鄰座的同學張開口
把英文翻成中文
然後
又把中文譯成英文
你還是
沒有把話傳給我

是老師沒有說清楚
還是你沒有留心聽 ?

(你知道嗎?
這要算分數的)

「不只這節課
每節課都要算分數」
老師這樣說

嘟……

打開我的咀
你把卡式帶退了出來

2006.10.8

刊於《月台》第九期 2006.12